校友工作
首页» 校友工作» 校友活动» 张福锁院士团队为我校师生宣讲“科技小院”模式
 

张福锁院士团队为我校师生宣讲“科技小院”模式

    来源:党委宣传部    发布日期:2018-06-21    浏览次数:

     


学校举行“科技小院”报告会

  6月19日上午,中国工程院院士、我校杰出校友、著名植物营养学家张福锁与中国农大李晓林教授,资环学院副院长、河北曲周实验站站长江荣风教授,崔振岭教授等团队成员来到我校,系统介绍他们团队探索的“科技小院”的理念、模式和成功做法。校党委书记李兴旺,校长吴普特出席报告会。

张福锁院士讲述“小院担当大”的故事


张福锁院士为我校师生作报告

  “回到母校,感觉很温暖。”简要介绍了自己在母校四年的大学生活后,张福锁首先介绍了做科技小院的初衷。面对科技人员与农民脱节、科研与生产需求脱节和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的困境, 2009年,张福锁带领团队成员进驻河北省曲周县白寨乡,建起第一个科技小院,与农民朋友“同吃、同住、同劳动”,研究生在田间地头完成学业的同时,深入生产一线贴近实际开展生产调查、抓准生产关键问题,开展针对性研究,同时通过技术集成创新,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并将科技成果以科技小院为圆心向外快速传播推广,为农民提供“零距离、零时差、零费用、零门槛”的科技服务,推动农业发展。

  在分析了现代农业科研的特点后,张福锁从大量生动的科技小院研究案例出发,提出了立地顶天的 “DEED”的研究思路:即描述系统、找出问题;做出解释、定量过程;深挖机理、突破关键;重新设计、运行验证。并介绍了科技小院在改变农业生产方式、改变农村生态环境的重要作用。

  “目前,我们与23个省区的29家科研院所合作,建立了100多个科技小院, 176名研究生在科技小院完成学业走向社会;获得省市校及地方奖励252项;发表学术论文150篇,包括4篇《自然》、1篇《科学》、2篇《美国科学院院刊》等一批高水平科研论文,出版专著9部;培训农民20多万人次,技术示范上千万亩,扶持60多家合作社,30多家企业,研究生培养模式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张福锁用一批具有说服力的数字展现了科技小院在探寻农业技术推广新模式、农业科研体制改革新思路、专业人才培养新途径方面取得的突出成绩。

  “科技小院目前正在升级到2.0版,希望学生通过在科技小院的历练,培养独立科研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为我们正在进行的‘双一流’背景下,通过导师—学院—学校三个层面管理模式创新,服务农业绿色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创新农业技术推广和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提供有益的经验。”张福锁最后表示。

李晓林教授解析如何培养“一懂两爱”时代新人


李晓林教授为我校师生作报告

  全国优秀教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李晓林教授从2009年开始,从实验室走向田间,将主要精力投向农业技术推广、科技扶贫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

  李晓林说,科技小院在研究生培养上要讲好“十来经”:即深入农村扎下来,与农民打成一片融进来,深入调研、精准选题找出问题来,试验示范、优化技术做出来,把故事给农民、领导讲出来,将技术在现场、田间地头展出来,师生与农民互相学起来,组织农民文娱活动乐起来,总结凝练、普及宣传写出来,将高校、企业、政府、研究所、农民与合作社借助科技小院有效联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生活、科研、组织、写作、分析问题、学习交流、协调指挥等能力,才能培养出思想觉悟高、综合能力强、科研产出多、就业出路广、适应社会快的一批真正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人才。

  李晓林通过白寨、王庄、三八、乐陵等科技小院的实例,介绍了科技小院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理论—再实践”的三段式培养模式:每年四五月招生后,研究生提前进入小院实践,参与小院活动或组织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培训;9月回到学校,带着问题针对性进行一学期课程学习,确定研究和示范方案;次年回到小院完成研究、技术示范、驻村服务;最后一个学期回校完成学位论文、答辩。并分享了研究生的成才故事。

  李晓林指出,科技小院就是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开展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集农业科技创新、示范推广和人才培养于一体的科技服务平台。目标就是让农业增效、让农民幸福、让师生成长。实现了课堂与田间紧密结合,科研与推广紧密结合,教书与育人紧密结合,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紧密结合,学校与地方、企业紧密结合。最后,他用科技小院有用处、科技小院有效果、科技小院有前途勾勒了小院的美好前景。

三位学子分享自己与科技小院的故事


报告团成员索玉倩、牛晓琳和李宝深与我校师生分享“科技小院”经验

  我校校友、中国农大硕士生索玉倩分享了自己接受“三农”情怀的历程。从开始进入科技小院发源地曲周的迷茫不解,从一场又一场的科研技能培训,一堂又一堂田间认知课程,一次又一次农户调研锻炼,一天又一天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的生活,了解了农民的所思所想,更了解了老乡的希望与梦想,从而激发了自己的学习斗志,从不懂-学习-解决问题,最终收获了自身的蜕变和成长阅历,并在短短三五天里,写出了一本42万字《我和科技小院的故事》的文稿。

  三年级研究生牛晓琳讲述了自己在山东乐陵科技小院的故事。她自己承包枣园,运用自己所学,解决当地金丝小枣裂果问题。丰富的试验资料和实践经验,让她发表了6篇论文,并借助互联网开设网店,帮助农民网上卖枣。

  我校校友、中国农大博士生李宝深讲述了自己从“顾问”到坐“冷板凳”,重新再成为“顾问”的成长经历。当他第一次来到全国最大的香蕉生产企业——广西隆安县金穗集团时,以前既没在课本上学过如何种植香蕉,更没见过真正生长的香蕉树。在和几名同学合作砍了2万多根香蕉后,通过改善肥料结构和施肥方法,解决了裂果问题,两年半之后,总结形成了广西香蕉优质高产高效技术推广模式,获得的17项专利全部来自生产并应用于实践,现在,博士二年级的他已经是广西自治区香蕉工程中心常务副主任。正如全国政协原主席俞正声的评价:“你们深入一线,产学结合,走对了路子。”

吴普特强调:学习借鉴科技小院模式  助力乡村振兴战略


校长吴普特主持报告会并讲话

  吴普特主持报告会。他在总结讲话中强调,张福锁院士团队报告内容丰富、生动精彩,令人感动,更令人向往。报告让师生深入了解了“科技小院”的成立背景、发展历史及“扎根农村,‘零距离’服务农民、创新技术、培养人才”的特点,这对结合“双一流”背景下提出的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发挥我校优势和特色,实施人才培养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和打造“升级版”大学推广模式工作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吴普特要求,全校师生要深入学习、思考和借鉴“科技小院”的成功模式,围绕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凝聚共识,扎实推进我校人才培养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工作。

  副校长马建华、钱永华、冷畅俭、罗军,相关处室、各学院负责人及相关管理人员、研究生导师、试验示范站首席科学家、研究生及本科生聆听了报告。


李兴旺等校领导以及师生听取报告会


报告会会场


联系方式

地址 : 陕西省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邰城路3号   

邮编 : 712100

综合办公室电话 : 029-87080055

主管领导 : 闫德忠   网管员 : 李平 杨萍

版权所有:   3044am永利集团3044noc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